因此,董卓在陇西一带声名鹊起,被称为“健侠”。成年后,董卓在陇西担任“州兵马掾”,常常驻守边塞,凭借过人的膂力和骑射才能,成为当地的传奇人物。他能在驰骋的战马背上,左手持弓右手射箭,精准无比,使得周边的胡人闻风丧胆。
在汉桓帝末年,董卓凭借良好的家世和出众的武艺,被选为“羽林郎”,加入中郎将张奂的麾下,担任军司马一职。
二、立功受赏
董卓从军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机遇很快就来临。
公元166年,鲜卑人联合乌桓、南匈奴等部落,纠集了数万人,攻扰东汉边塞的多个郡国。朝廷派遣张奂统帅幽州、并州、凉州三州的军队前去征讨,董卓作为随军将领参与其中。
翌年冬季,羌人再度作乱,侵扰三辅等地,张奂再次派遣董卓与尹端出征,结果董卓和尹端成功击溃羌贼,战果显赫。董卓因此被升任为郎中,并获得了九千匹缣的奖励。
董卓感激朝廷的重赏,但他并没有留为己用,反而将这九千匹缣毫不犹豫地分发给了随军的将士们。他慷慨的做法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他对士兵的关怀与重视,也进一步增强了他在士兵中的威望。董卓曾说:“为者则己,有者则士。”意思是自己可以冲锋陷阵、打头阵,但有赏赐时应该与大家分享。此举无疑加深了他的威信,也让人更加钦佩他的人格。
三、张奂与董卓
提到董卓的从军经历,不得不提他早期的主帅——张奂。
张奂是东汉时期的名将,也是著名学者,研习《欧阳尚书》尤为精深。他不仅自身勇武,更以文化底蕴和治军才能闻名于世。张奂的儿子中,书法家张芝、张昶名声赫赫,堪称一时风华。
张奂与皇甫规、段颎被并列为“凉州三明”,三人被誉为东汉边塞的铁壁,鲜卑、乌桓、匈奴等部落无不畏惧他们的威名。
公元168年,张奂奉命率军返回京城洛阳,正值汉灵帝刘宏即位之际。刘宏年幼,朝政大权由窦太后与窦武掌握,宦官在朝中已拥有相当的权力。
陈蕃和窦武策划铲除宦官,然而计划泄露,被宦官王甫、曹节等知悉,于是张奂接到诏令,率军围捕窦武与陈蕃。
因不熟悉朝廷的权力斗争,张奂误信了宦官的谗言,成功围捕了窦武和陈蕃,最终致使陈蕃被诛杀,窦武自杀,窦太后被软禁。
事后,张奂意识到自己被宦官利用,愧疚不已。虽然因功被升职并封侯,但他并未接受封侯之职,反而上书辞官,明确表示自己不愿受宦官的拉拢。这一决定让他与宦官集团彻底对立,也使得他遭到了排挤。
很快,张奂被迫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弘农隐居,专心授徒和著书。
董卓此时担任河东郡太守,得知张奂隐退后,便派遣哥哥董擢送去了百匹缣,表示对张奂的敬重与感激。
然而,张奂因不喜董卓为人,婉拒了这一赠礼。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董卓对张奂充满敬仰,并深受其影响,尤其在军事上,董卓继承了张奂的部分治军风格。尽管如此,张奂对董卓的野心有一定的察觉,因而拒绝了他的礼物。
从这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与深刻的政治局势。
四、奉命平叛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董卓被任命为东中郎将,负责攻占黄巾军占领的城池。
董卓接替的是卢植的职务,而卢植在镇压黄巾军的初期已立下赫赫战功,成功将黄巾军逼入广宗县。正当卢植严密围困敌军时,汉灵帝派宦官左丰前去视察。卢植并未巴结左丰,左丰心生不满,回京后向汉灵帝诬陷卢植不进攻,声称他按兵不动。
汉灵帝愤怒,立即罢免卢植,并命令董卓接替其职务。然而,董卓选择转向进攻张宝占据的曲阳县,结果久攻不下,最终被罢职并押送审判。
尽管董卓在这一时期遭遇失败,但他并没有因此停步。恢复自由后,董卓很快复出,再次投身军旅。
五、复出与升职
公元185年,董卓被任命为中郎将,先后随皇甫嵩和张温出征。尽管皇甫嵩与张温对董卓并无好感,但他依旧屡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经过一系列战斗胜利后,董卓被封为斄乡侯,食邑一千户。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董卓被任命为并州牧,命令他立刻前往任职。董卓因深知交出军队意味着什么,巧妙地以与部队关系深厚为借口,拒绝交出军权,并带领队伍向并州进发。
六、乱局
随着局势的变化,董卓的命运进入了一个转折点。汉灵帝去世后,汉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和何进掌权。董卓得知这一变故,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