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香港狮 語画廊个展
生活中的吴建楠是不折不扣的足球球迷,身为大连人的他,从小就身处于足球氛围浓厚的环境中,看球和踢球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的部分。他在做雕塑创作时,甚至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在一旁播放足球球赛的直播,用足球比赛作为创作的背景声。如果不是工作需要,踢球一定是排在创作之前。
吴建楠的作品通过雕塑和壁挂浮雕的形式呈现当代城市生活、体育等社会事件,以现实主义、幽默、讽刺且多面性的叙事,让人意识到目前所生活的环境的荒谬性。足球是他众多题材中的一部分,从2022年开始,他的大部分足球主题作品在哥本哈根画廊Poulsen展出。2023和2024年在狮語画廊上海和香港空间的个展,也展出了几件足球相关的作品。
2023上海狮 語画廊个展
1
1314:你很喜欢足球吗?为什么会那么喜欢足球?
吴建楠:我非常喜欢。我是大连人,在我小的时候,大连是足球氛围非常好的城市,那个时候每到周末比赛日,街上几乎没人,大家不在体育场就在家里看电视直播。放学后小孩都在楼下院子里踢球,在学校里,踢球好的孩子也特别有面儿。我自己大概从7岁开始踢球,一开始是兴趣班,后来被选进小学的校队开始踢市里面的联赛。记忆中,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踢球中度过的。上中学的时候因为选择了美术初中,所以就放弃了继续踢球的机会。等到再有规律的踢球就是大学的时候了,跟美院的校队每天训练,去踢省里的联赛。后来去美国踢了一些业余联赛。直到现在我也在断断续续踢野球,如果不是工作需要,踢球一定是排在创作之前的。
喜欢的原因,首先是它能带给我非常纯粹的快乐和满足感。其次是因为这项运动本身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有价值的内容,个人与团队、局部与整体、理性与感性、力量与技巧、科学与艺术、忠诚与友情等等,我们可以从一场比赛中体验到人生的腾挪跌宕。踢球对我的性格塑造有很大的影响,也教会了我很多受用终身的品质,比如不轻易放弃和如何面对失败。
《Rose Bowl》
2
1314:怎么想到创作和足球有关的题材,创作的冲动来自于对足球的热爱还是记忆中的某些情感?
吴建楠:首先还是源自热爱。足球在我生活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另外某些特定的足球比赛也承载了我对于过去某段时间或者某个事情的回忆。当我回想某一届大赛或者某场重要比赛,它会让我联想到当时自己在哪儿,做什么,有着什么样的心情、情感和故事。我把它放到作品里,它就成为了我和过去的一种连结。比如我做的第一件关于足球的作品《Stadium》捕捉了2006年世界杯决赛齐达内头顶马特拉齐的瞬间。在我记忆里,那是一个漫长且发生了很多故事的暑假,混杂了中考、世界杯、青春期的恋爱、孤独的家庭关系等等,而青绿色就是我对于那个夏天的感受。
回归到雕塑本身,用凝固的瞬间去捕捉体育运动中转瞬即逝的速度感、力量感和紧张氛围,也是一种尝试和挑战。
《Stadium》
3
1314:足球对你的艺术创作有影响吗?
吴建楠:除了为我提供一些创作题材,更多的是作为创作之余的调剂和放松。我喜欢做雕塑的时候旁边播着球赛。一是关注比赛本身,二是会给我一种安全感。上一届世界杯我就这样看了大概五十几场比赛。
1314:什么样的足球比赛场面会让你难忘并且创作出来?
吴建楠:除了比赛本身要足够重要和戏剧化,比赛发生的同时,我的生活可能也正在经历一些重要的时刻。比如作品《Goal》表现的是1999年欧冠决赛曼联踢拜仁,那一年在我的记忆是非常灰暗和充满危机感的——千禧年病毒、世界末日传闻和家庭的变动等等。所以我选择了射门的一瞬间隐喻记忆里那种千钧一发的紧张感,并用整体的红色表达一种危险的氛围,这也是我对于那段时间的感受。
《Goal》
又比如作品《Summer in France 1998》的背景,是我刚刚接触足球、大街小巷的孩子都穿巴西球衣的1998年。那是我小时候最快乐的一年,记忆里都是金黄色的。但决赛里他们却意外的输给了法国队,从此我发现巴西的黄色不再独占街头巷尾,被分散成了英格兰白、法国蓝、荷兰橙等等。我自己的生活也在接下去的一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是向下的、滑向底谷的转变。所以对我来说那件作品代表了“转折”,代表了黑暗前的黄金年代。
《Summer in France 1998》
4
1314:为什么选择雕塑这个艺术专业?
吴建楠:当时也不懂什么是雕塑,就是从小喜欢机器人和拼装模型,单纯觉得雕塑好像跟这些还挺相通的。
《Destiny Is All》
1314:个人更偏向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吗?写实的雕塑与抽象作品相比,在艺术审美上会有高低之分吗?
吴建楠:会偏向现实主义,最近的东西也稍微带有一些超现实主义的元素。
它是我更信任的表达方式,跟我的性格有关,我比较拘谨内向,不擅长抒情,与宣泄情感相比,我更喜欢讲一个故事,然后让你来体会,我觉得这样可能更准确一些。而现实主义因为其造型的具体,本身就带有故事性,不同的形象组合在一起甚至会叠加出超越图像原本的含义,这都是非常有助于展开叙事的。
其实具象绘画这几年已经开始重新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我觉得不存在绝对的“具象”和“抽象”,都是相对的,具象里面有抽象的形式,抽象之中也一定有具象的元素。殊途同归它们的出口都是一样的。我不会把“流行”作为标准掺入我的创作之中,我需要先取悦我自己,有趣比正确重要。
《Wonder wheel》
5
1314:你是一个特别关注周遭世界的艺术家吗?作品大部分都是群像的记录,是否关注群体大于个体?
吴建楠:我关注周遭世界,但我觉得外部世界归根结底还是内心世界的投射。对于某些事件的关注和选择其实是因为它满足或者呼应了我当时的想法、情绪和感受。
我没有更关注群体,群像较多一是因为大的场景更有冲突感,二是大部分公共事件都是集体参与的。我更关注图像本身。很多图像当我们抛开它们背后的信息,单纯的看图像本身是非常荒谬的。有点解构主义的意思,当你以跳脱出来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很多现实生活中看似正常的事就会变得荒诞甚至不正常。我想"认认真真的开玩笑"。
2023Poulsen画廊
1314:创作一些荒诞的形象时会遭受质疑吗?怎么看待艺术的美与丑?
吴建楠:作品涉及到一些政治题材的时候会受到质疑,比如之前做过关于美国国会暴动和普京的作品。再就是涉及到不同文化习俗的,比如之前做过东北洗浴题材,一些其他种族的人看到大人和小孩裸浴就非常的诧异甚至愤怒。我觉得都很正常,网络把我们的观众拉伸的过于宽泛了,就一定会有不同声音的出现。
我觉得艺术的表现对象不分美丑,但在表达方式上还是需要遵循、尊重一定的审美传统、视觉规律以及生理体验的。
《Untitled》
1314:你认为自己是一个风格鲜明的艺术家吗?怎么形成现在的作品风格和形式?
吴建楠:我不愿用“风格”这个词,因为我的理解是风格都是刻意设计呈现出来的,我更愿意把它描述成一种“语言”,一种属于你自己本身的东西,和性格、人格、思维方式一样,是这个人整体里的一部分。
开始这种形式因为从小做雕塑,老师就说我的雕塑做的太“平”了,我想那就走个极端平到底呗。再加上当时很喜欢Robert Taplin的作品,就开始做一些浮雕和diorama。浮雕的形式有助于叙事、集中体验和表达空间。后来随着不同时期自己的状态变化作品的面貌也在一点点地改变,但内核是不变的,都是我自己。我觉得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作品,只要真诚,不伪装,作品自然会呈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2024香港狮語画廊个展
1314:更想要突破的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
吴建楠:题材吧。形式还是向外部有迹可循的,而题材更多是人内部自身的问题。
1314:近期有何创作上的计划?
吴建楠:最近在完成一些之前已经被藏家预定的作品。计划年后进驻狮语画廊在上海朱家角的艺术家驻地项目,大概三个月的时间,在那边创作一些新作品。
吴建楠
1990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
2014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艺术学士学位
2016年获得纽约艺术学院雕塑系艺术硕士学位
目前任教于纽约艺术学院
美国国家雕塑协会会员,美国奖章雕塑协会会员,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大连社区委员
吴建楠于2019年被授予加拿大伊丽莎白·格林希尔茨基金会大奖,2017年、2022年被美国国家雕塑协会授予Dexter Jones大奖,2016年被授予美国Compleat Sculptor奖项。2022年入选由洛杉矶邮报评选的“全美华人十大华人杰出青年”榜单。他的雕塑作品被中国《雕塑杂志》评为2019年最佳原创作品。
近年个展:
2024 香港地:片场&看台|狮语画廊 香港 中国
2024 The Death of Dragon|Tombolo纽约旗舰店 纽约 美国
2023 嘉年华|狮语画廊 上海 中国
2020 Collisions|时代画廊 纽约 美国
2020 Reliefs|西诺丁汉学院 马里兰 美国
2018 Metroland|纽约第一银行画廊 纽约 美国
其作品通过各展览以及纽约苏富比拍卖中心、迈阿密Art Miami艺博会、纽约Art New York艺博会、丹麦Art Herning艺博会、ART021上海廿一艺博会和JINGART艺览北京等被众多机构和个人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